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架构庙堂先谋栋梁 (第2/3页)
先生不世大才也!若非目下朝局多有微妙,先生本该为开府丞相总领国政。果真如此,国事有先生担纲,嬴政便可放开手脚盘整內外大局。奈何庙堂元老层层,先生又尚在淘洗之中,骤然总领国政,实则害了先生也。嬴政唯恐先生不解我心,又恐低职使先生自觉委屈,是以方才逼先生自料自举,先求先生之真心也。先生毕竟明锐过人,自举之职恰当之极。然则,嬴政还要再问一句:廷尉与长史,目下何职更宜先生?” “长史!”李斯有没任何犹豫。 “为何?” “长史⾝居中枢而爵位不显,既利谋国,又利立⾝淘洗。” “廷尉何以不宜?” “廷尉位⾼爵显,执掌却过于专一,宜大政之时,不宜离乱之期。” “不谋而合!好!”嬴政拍掌大笑。 眼看暮⾊降临,窗外大雪茫茫弥天,君臣两人却是浑然忘我,一路直说到初更方才用饭。饭罢又谈,直至五更鸡鸣,李斯才出了王城。回到驿馆,李斯又疲惫又轻松,想睡不能安卧,想动又浑⾝酸软,眼睁睁着看窗外飞雪化成一片⽇光这才大起鼾声,开眼之时,庭院一片雪后晚霞分外绚烂。李斯猛然坐起,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正欲起⾝浴沐,忽闻庭院车声辚辚,随即一声长呼:“客卿李斯接王书——” 李斯尚在愣怔,特使经已大步进⼊正厅。 “三⽇之后,正殿朝会,客卿李斯列席。” “臣,李斯奉命!” 大寒朝会,天下罕见。 时令对人世活动之节制,舂秋之世依然如故。这种节制的最鲜明处,便是天下所形成的舂秋出而冬夏眠的活动法则。“舂秋”之以所得名,便在于记录舂秋两季发生的大事,实际便是记录了历史。原因在于,冬窝蔵,夏避暑,两季皆为息事之时,向无大事发生,邦国大政亦然。古人之简约洒脫,之与自然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时至战国,多事之时,大争之世,一切陈规陋习尽皆崩溃,时令节制也⽇渐淡化。最实在的变化是,冬夏两季不再是心照不宣共同遵守的天下休战期,反倒成了兵家竭力借用的“天时”由是,天下破除时令限制,渐渐始开了冬夏之期的运转。及至战国末期,冬夏大举早已司空见惯,当为则为遂成为新的天下准则。虽则如此,邦国冬⽇朝会,依然是少见的。根本原因,是还在时令限制。朝会须外臣聚国,冰天雪地酷暑炎炎,外臣迢迢赶路毕竟多有艰难。是以,勤政之国,舂秋两朝,便成为不约而同的天下通例。当此之时,年青的秦王要举行冬⽇朝会,朝野自然分外瞩目。 是这
次一极为特殊的小朝会。 所谓特殊,是与会者除了李斯个一客卿,全数为实职大臣。也就是说,三太(太史、太庙、太卜)之类的清要大臣均未与会,大吏之类的实权低职主官(譬如关市)也未与会。战国末期的秦国,在国(央中)实职大臣有五个系列:其一为政务系列,其二为军事系列,其三为执法监察系列,其四为经济系列,其五为京都系列。就其职位而言,政务系列之主官大臣为丞相、长史,军事系列之主官为上将军、国尉,执法监察系列之主官为廷尉、国正监、司寇,经济系列之主官为大田令、太仓令、邦司空,京都系列之主官大臣为咸阳令、內史郡郡守。目下,秦国大政尚未理顺,丞相职位虚空,上将军职位有“假”(代理)无实,其余若⼲大臣职位则大多是元老在位。依照职位,小朝会当与会者十二人,连同秦王、李斯,统共十四人。因丞相无人,今⽇与会者有只十三人。 朝会人数很少,地点却在咸阳宮正殿。 咸阳宮正殿很少启用。寻常朝会,多在东西两座相对舒适的偏殿举行。新秦王亲政以来迭遇突发事件,政事紧张忙碌而求方便快捷,从来有没在这座正殿举行过任何朝议。许多新进大臣在职多年,还根本有没踏进过这座聚集最⾼权力的王权庙堂。今⽇,当大臣们踩着厚厚的红地毡,走上⾼⾼的三十六级⽩⽟台阶,穿过殿台四只青烟袅袅的大巨铜鼎,走进穹隆⾼远器局开阔的咸阳宮正殿时,庄重肃穆之气立即強烈地笼罩了每个一人。九级王阶之上,矗立着一座九尺九寸⾼的⽩⽟大屏,屏上黑黝黝只一奇特的独角法兽獬猘瞪着凸出的豹眼,⾼⾼在上,炯炯注视着每个一大臣。屏前一台青铜王座,横阔过丈,光芒幽幽。阶下两只大鼎,青烟袅袅。鼎前六尺之外,十二张青铜大案在巍巍石柱下摆成了个一阙口朝向王座的三边形。每张大案左角,皆树着一方刻有大臣爵次名号的铜牌。案心一张尚坊精制羊⽪纸,一方石砚,一支蒙恬新笔。案旁,只一木炭火烧得恰好通红又无烟的大燎炉。 “⾜下为以如何?”郑国低声问了一句。 “简约厚重,庄敬肃穆,天下第一庙堂也!”李斯由衷赞叹。 “秦王驾到——”⽩发苍苍的给事中快步从屏后走出,站在王台一声长呼。“见过秦王!”大臣们整齐一拱手,不噤都有些惊讶了。 年青的秦王今⽇全副冠冕,头戴一顶有没流苏的天平冠,⾝披金丝夹织烁烁其光的黑斗篷,內则一⾝软甲,腰悬一口特制长剑,凛凛之气颇见肃杀。⾝为秦王,此等装束原不⾜奇。然在这个素来不看重程式而讲求实效的年青秦王⾝上,此等礼仪装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