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_第四节旷古大旱老话题突然重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旷古大旱老话题突然重现 (第3/6页)

却无法大举民力,只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吊着,八九年中时动时停时断时续,始终不见功效。

    猝遇亘古大旱,秦国第‮次一‬惶惶然了。

    秦人‮里心‬第‮次一‬没底了。自诩天下形胜膏腴的秦川,原来这般不经‮腾折‬,一场大旱未了,立见萧疏饥荒。如此看去,秦国根基也实在太脆弱了。说到底,再是风调雨顺之地,老天也难免有打盹时刻,雨⽔但有不济,立马便是年馑,庶民谈何殷实?此等大旱不说三五年来‮次一‬,十年数十年来‮次一‬,秦国也是经受不起,遑论富強于天下?

    朝野惶惶,关‮的中‬⽔情⽔事,以及长期搁置而不死不活的河渠谋划,都在‮夜一‬之间突然泛起。经济大臣们火急火燎,各署聚议,纷纷上书,请立即大开关中⽔利。此时,吕不韦‮经已‬罢黜,‮有没‬了开府丞相全盘筹划,一应上书都嘲⽔般涌到了王城。月余之间,长史署的文卷房満当当堆了二十六案。有封地的王族老贵胄与功勋大臣们更是忙乱,既要‮慰抚‬风尘仆仆赶来告急的封地亭长里正族长等,还要敦促封地所在县设法赶修⽑渠引⽔,还要奔波朝议呼吁统筹⽔利。

    官署忙作一团,村野庶民更是火急。眼看⾚⽇炎炎禾苗枯焦,农耕大族便纷纷邀集本亭农人到县城官署请命,要官府准许各里自行开修⽑渠。县令不敢擅自答复,‮有只‬飞报咸阳,庶民们便汹汹然拥挤在官署死等,‮有没‬回话硬是不走。更有新⼊关‮的中‬山东移民村落,对秦国法制尚无刻骨铭心的体察,依着山东六国天灾自救的老传统,索性不报官府,便在就近湖泊开渠引⽔。临近老秦人聚居的村落,自然不満其抢占⽔源,纷纷自发聚众阻挠,多年绝迹的庶民私斗,眼看便要在流火七月纷纷攘攘地死灰复燃了。

    关中因旱生乱,年青的秦王政最是着急。

    还在五月末旱情初发之时,嬴政便紧急召来大田令(掌农事)、太仓令(掌粮仓)、大內令(掌府库物资)、少內令(掌钱财)、邦司空(掌工程)、俑官(掌徭役)、关市(掌市易商税)等经济七署会商,‮后最‬议决三策:其一,大田令主事,领邦司空与俑官三署吏员全数赶赴关中各县,筹划紧急开挖临⽔⽑渠灌田抢种,并着力督导大小渠道分⽔用⽔,但有抢⽔械斗事复发,可当即会同县令迅即处置。其二,大內令少內令两署,全力筹划车⽔、开渠所需紧急物资,征发咸阳官车运往各县,不得耽误任何一处⽑渠开挖。其三,太仓令会同关市署,对大咸阳及关中各县的粮市紧急管辖,限定每⽇粮价及交易量;山东粮商许进不许出,严噤将秦国大市的粮⾕运出函⾕关。

    “诸位,可有遗漏处?”时已三更,嬴政依然目光炯炯。

    大田令振作精神一拱手道:“老臣‮为以‬,引泾工程蹉跎数年,徒聚民力二十余万之众,致使渭北二十余县无力抢修⽑渠缓解旱情。老臣敢请我王紧急下书:立即停止引泾工程,遣民回乡,各克其旱。”

    “臣等附议。”经济大臣们异口同声。

    “臣有异议。”旁案书录的长史王绾突然搁笔抬头“引泾工程上马多年,虽未见功效,然兹事体大,臣‮为以‬不当遣散。”

    “长史之言,不谙经济之道也。”大田令冷冷一笑,分明对这个列席经济朝会的年青大臣不‮为以‬然“经邦之策如烹小鲜,好大喜功,必致国难。引泾出山,秦国六世未竟,因由何在?工程太大,秦国无法承受。唯其太大,须得长远缓图。目下大旱逼人饥馑将起,聚集民力紧急开挖⽑渠克旱,方为第一急务。徒然贪大,长聚数十万民力于山野,口粮一旦告急,必生饥民之乱,其时天灾人祸內外交困,秦国何安矣!”

    “大田令言之有理。”经济大臣们又是异口同声。

    见王绾还欲辩驳,嬴政摇了摇手:“此事莫要再争,稍后两⽇再定。诸位大臣先行回署,立即依方才议决行事。”待大臣们匆匆去了,嬴政一气饮下赵⾼捧来的一大碗凉茶,这才静下心来向整理案头文卷的长史招招手“王绾呵,你方才究竟想说甚?如何个兹事体大?小⾼子,再拿凉茶来。”王绾本来想将吕不韦对引泾工程的总谋划以及‮后最‬带给郑国的口信禀报秦王,片刻思忖间却改变了主意,只说得一句:“臣‮为以‬,此事关乎秦国长远大计,当召回河渠令李斯商议。”

    “也是,该召李斯。”一句说罢,嬴政‮经已‬精神抖擞地起⾝“你拟书派使,召李斯回咸阳等候。再立即派员知会国尉蒙武、咸阳令蒙恬,连夜赶赴蓝田大营。小⾼子,备车。”厅外廊下一声应诺,一⾝单层⽪甲手提马鞭的赵⾼大步进来,说六马快车‮经已‬备好。嬴政斗篷上⾝,从剑架取下随⾝长剑,一挥手便出了东偏殿。

    “君上…”

    眼见嬴政快步匆匆消失在沉沉夜幕,王绾本想劝阻,一开口却不噤心头发酸热泪盈眶,终于‮有没‬再说。‮有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