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旷古大旱老话题突然重现 (第2/6页)
中便是天下公认的形胜之地。这里悠悠然滋生了以深厚耕稼传统为根基的创造礼制文明的周人,也轰轰然成长了半农半牧最终以农战法制文明震慑天下的秦人。在国中文明的前三千年历史上,一地接连滋生出华中两大主流文明,实在是绝无仅有,天地异数。拜天地厚赐,秦川本该早成为天下一等一的大富之区。然则,及至战国后期的秦王嬴政即位,秦川还远远是不天下首富之地。东,不及齐国临淄的滨海地区。南,不及楚国的淮⽔两岸。中,不及魏国的大梁平原。若非秦国多有战胜,从山东六国源源不断地夺取财富人口,仅靠自⾝产出,实不⾜以称雄称富于天下。 其间因由,在于秦川有还两害:⽩⽑碱滩,近⽔旱田。 河流交错,池陂浸渍,秦川的低洼积⽔地带往往生成一片片奇特的盐碱地。终年渍⽔,久湿成卤,地⽪浸出⽩生生碱花,夏秋一片汪洋,冬舂⽩尘蔽⽇,种五⾕不出一苗,野草蓬蒿芦苇却生得莽莽连天。此等五⾕不生的⽩⽑地,老秦人呼为“盐碱滩”这盐碱滩,有害田之能,毗邻良田但有排⽔不畅,三五年便被呑噬,转眼便成了见风起⽩雾的荒莽碱滩。良田一旦变⽩,农夫们纵然费尽心力,修得⽑渠排⽔,十数八年也休想改得回来。老秦人自来有农谚云:“⽔盐花碱,有滩无田,⽩土杀⾕,千丈狼烟。”说得便是这年年有增无减呑噬良田的害人碱滩。秦川西部地势稍⾼,排⽔便利,此等碱滩很少生出。然一进⼊逐渐开阔的秦川中部,从大咸阳始开直到东部洛⽔⼊渭之地,此等⽩⽑碱滩便频频生出,小则百亩千亩,大则十数二十里,绿野之中片片秃斑,丑陋得令人憎恶,荒芜得令人痛惜。 平原不平,山塬起伏,秦川又有了无数的塬坡地带。渭⽔南岸,平原远接南山,其间多有如蓝田塬一般的⾼地,有南山生发的若⼲小河流北来关中,⽔势流畅,尚可利用。况且,其时渭南之地多石山密林,可垦耕地相对狭小,故长期被秦国作为王室苑囿,多有宮室台阁与驻军营地,农耕渔猎人口相对稀少。一言以蔽之,关中渭南(渭⽔之南)纵然有旱,对秦国也不会构成多大威胁。 关中之旱,要害在于人口聚集的渭北地带。 渭⽔北岸的平原,向北伸展百余里后迭次增⾼,直达河西⾼原,形成了广袤的土山塬坡地带。此等塬坡,说⾼不⾼,说低不低,土峁交错,壑沟纵横,濒临河池。农人望⽔而居,说来起是可垦可耕,然却偏偏是临⽔而旱,瘠薄难收。即便正常年景,塬坡地也不⾜平原良田的三四成收成。若遇少雨之年,则可能是平原良田之一成,甚或颗粒无收。老秦人谚云:“勤耕无收,望⽔成旱,有雨果腹,无雨熬煎。”说的便是这塬坡地人家的苦楚艰辛。盖平地临⽔,一村一里尚可合力开出几条⽑渠,于少雨之时引⽔灌田,至少可保正常年成。塬坡地不然,眼看三五里之內便有河流池陂,却只能望⽔兴叹。要将河流池陂之⽔引上塬坡,却是谈何容易!不说一村数村,便是合一县数县之民力,也未必能在三五年內成渠用⽔。更有一样,其时战事多发,精壮子男多⼊军旅,留耕男女则随时可能被征发为辎重民伕。郡县官署得应对战事征发,根本不可能筹划⽔利,即便有筹划,也挤不出集中民力修渠引⽔的大段时⽇。 有此两害,当时的关中只能是完全的靠天吃饭。 秦強六世,蹉跎跌宕,两害如斯。 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始开,秦国的历任丞相都曾殚精竭虑,力图解决秦国腹地两大害,却终因种种突发事变而连番搁浅。商鞅方立谋划,遇孝公英年猝死,己自也在朝局突变中惨遭车裂,大兴⽔利遂成泡影。秦惠王张仪一代,迭遇六国遏制秦国崛起而屡屡合纵攻秦,大战连绵內外吃紧,关中⽔利无暇以顾。秦昭王前中期,秦国与山东合纵与赵国生死大决,几乎是举国为兵,完全无暇他顾。秦昭王后期,计然家蔡泽为丞相,对关中渭北地带做了翔实踏勘,上书提出应对之策:“渭北临⽔旱田计四万余顷,⽩⽑碱滩两万余顷。该当引泾出山,居⾼临下南灌关中,解旱情,排盐碱,良田大增,则秦川之富无可限量也!”在正蔡泽一力筹划的关中⽔利将要上马之际,却逢秦国低⾕,內外交困,秦昭王不得不奉行“守成固国”方略,小心翼翼地处置王储大事,治⽔又不得不束之⾼阁。孝文王庄襄王两代四年,吕不韦领国,欲展经济之长以大富秦国,却又连逢交接危机,稳定朝局成为第一要务,始终不能全力解决关中经济之病根。期间秦王政年少,太后掣肘,嫪毐乱国,內外政事法度大乱。吕不韦艰难斡旋捉襟见肘,虽一力使泾⽔工程艰难上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