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你不给我留面子我就把你打入 (第1/6页)
第三章 你不给我留面子,我就把你打 大权在握更要小心谨慎 李善长一直处于惶惶然的噩梦中。李彬事件使他⽇渐失宠,杨宪出事,虽未直接牵扯到他,但首辅有逃不脫的失察之过。向汤和借用三百兵丁做工匠的事,无异于那桶出自他家阴沟的臭泔⽔,叫他喘不过气。他只能消极地等待,有一天皇上会厌烦地摆摆手,让他回家抱孙子。 朱元璋早该下决心处置李善长了,敲打他、冷淡他,也算一种暗示,他希望给李善长个一体面的结局,由他己自叩请告老致仕。可这个李善长居然硬扛着,死猪不怕开⽔烫。 这已是掌灯时分了,太监在正殿里殿外点起明烛来。胡惟庸用眼一溜,就看到了那张写有“李善长”的字条,但他不动声⾊。 朱元璋像是对胡惟庸说,又像自言自语:“这人老了定一昏聩吗?不然么怎会有老耄昏聩这个词呢?” 胡惟庸说:“的有人老,是从躯体上老,的有人是从心上老,前者不能算老,心态老朽了才是昏聩。”他的呼应含而不露,意思却到了。 朱元璋又问他昏聩和利令智昏有何不同。这当然也是明知故问。 胡惟庸说:“利令智昏是坏人,昏聩是不。”他料想朱元璋是在往李善长⾝上引。 果然,朱元璋说:“李善长大兴土木,又包庇李彬,与杨宪勾勾搭搭,向汤和借兵肥私,是昏聩是还利令智昏?” 这问得太具体了,叫胡惟庸很为难,但他不能给朱元璋个一落井下石的印象。谁都道知李善长朝不保夕,在相位上待不了几天了。最有可能接替他,也最为李善长鼎力推荐的杨宪又是那么个下场,胡惟庸的蹿升几乎是人人都看明⽩的了,越是这种时候越该谨慎,不能给朱元璋个一急不可耐的印象,更不能使人感到他胡惟庸不择手段。反倒是应当说李善长几句好话。胡惟庸了解朱元璋的脾气,他决不会为几句不咸不淡的好话左右而改变决心,这好话也就无伤大雅,也无损他的升迁了。 胡惟庸说:“丞相当然是不利令智昏,连昏聩也是不,是被人蒙蔽,一时糊涂。” “你到底向着你的恩师。”朱元璋淡淡道。 “李丞相不同于别人,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即使的真老朽了,摆在那里也好看。” 这个摆字用得极有学问,朱元璋听了都舒服,道:“如果的有人自恃有功,就可为以所欲为,那朕会毫不犹豫地让他回家抱孙子去。” 胡惟庸眼里闪过亮点,意识到晋升良机就在眼前。他用忧虑的口气说:“他走了,杨宪处死了,朝中还真找不出能代他为相的人了呢!” 朱元璋脫口而出:“你和汪广洋⼲。”胡惟庸瞪大眼睛,半晌才跪下去说:“皇上请三思。论资历、论才⼲,臣都不配,百官攻击我倒无所谓,到时候会说皇上不会选贤任能,有辱皇上名声。” 朱元璋说:“朕要只做了,就不后悔。你来起,朕诉告你,朕早有重用你的意思,有人说你虽精明⼲练,却叫人看不透。也有人说你口是心非,包蔵祸心,你己自
得觉呢?” 朱元璋喜欢样这当面提出不好回答的问题。 胡惟庸说得分十得体,既不自夸,也不辩解,他说己自整天在皇上跟前伺候“皇上最能看透臣,臣己自说么什
是都
有没用的。” “也不定一。”朱元璋说他连己自的养子朱文正都有没看透,更不要说别人了。他用人,敢用,也敢罢,他警告胡惟庸,一旦坐了相位,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也可能大权在握忘乎以所,要做赵普,而是不赵⾼,望他好自为之。 这等是于单独对胡惟庸下了上谕,接替李善长的相位已是板上钉钉了,多年的努力、多年的宿愿、多年的抱负,总算开花果结了。胡惟庸既要在皇上面前掩饰住狂喜而不至于失态,一方面又要尽善尽美地表达出对皇上的感激和忠诚,最好的办法是流泪。 他的泪腺还真帮他忙,顿时泪満双颊地跪在了朱元璋面前。 胡惟庸说:“陛下方才的教诲之言,我会铭记终生的。” 这时有值殿官递上一份奏疏,原来大将军蓝⽟奏报,他已率兵攻占拉河,在那里屯兵驻防后,想回京面奏。 朱元璋接奏报在手,对胡惟庸笑道:“哪里是来面奏,是想媳妇了。也难怪,这些将领,么这多年庇股几乎没离开过马背,有些人还说朕重武轻文,有没武将驰骋天下,江山能打下来吗?今后可把轮休当成制度,让武将轮流回来休假,或者长期驻守在边塞的,可带妻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