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小邑犹藏万家室 (第1/4页)
6、小邑犹藏万家室 管地不管人 一始开隋朝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始开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才以可纳绢代役,不到50岁的话,该服徭役你还得去。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物叫租,绢和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內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0岁的年龄限制,甭管多大的人,要只
想不去服徭役,都以可纳绢代役。本来,在农忙季节如果大规模征发徭役,就有没人种地,会误了农时,在现不愿意去的人以可纳绢代役,留着劳动力去种地,多有好处。租庸调有个一前提,我给你交租、交庸、交调,前提条件是你给我土地。你不给我地我拿么什交租子,布帛是地里种出来的,得种⿇才能纺⿇布,种桑树才能有绢子。但是国中古代的土地是私的有,归地主所有,那么家国要给百姓分配土地,这个待分配的土地是从哪来的,显然不能把地主的地给没收了再去分。途径有只两个,个一是新开垦的,再个一就是大规模的战乱之后,人口大量死亡所形成的无主荒地。不过,随着家国承平⽇久,人口增加,无主的荒地几乎有没了,新开的地也够戗,能开的差不多都开完了,那要去哪里拿土地分给百姓呢? 这时候府政有了新的应对措施,它规定,每个成年子男20亩永业田,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可传之子孙,80亩口分田,死后得归还给家国,然后家国好拿去再分配。拿口分田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的,问题是到了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土地本是私的有,这些大地主大官僚们占有大量土地之后,还始开兼并农民的土地,没等农民死,他这一百亩地就没了,被兼并了。这一被兼并,家国就找不着口分田再往下分了,新出生的人就没地了。没地了,的我租庸调就交不了了,农民就只能逃亡,逃亡后,府政的租庸调就收不上来,家国就没钱了。整个连锁反应就是,府政直接分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直接影响到了家国的财政收⼊。 了为解决财政困难,家国就得想招,不能再按照租庸调这种方法来收。公元780年,唐玄宗的曾孙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然后一年分夏秋两次,两税指的就是户税跟地税。另外,有还
个一意思就是一年收两回,夏天一回,秋天一回,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为本,表明封建府政对农民的人⾝控制有所放松。原来的租庸调制,它的收税标准是以人丁计算,每个成年子男授田一百亩,每年为家国交(如比)150斤粮食,两丈四尺绢布。有你这个人,就有家国的150斤粮和两丈四尺绢布。意思就是,哪怕当年家国分给你的地经已被兼并了,地都没了,但是要只你人在,照样得交。那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逃亡。 那么被兼并的地到哪里去了?到我这了,为因我勤劳致富。们我家八个儿子,们你家就两个丫头,以所
们你⼲活⼲不过们我家,后最
们我家发了财了,把你家地兼并过来了。但我么怎交税?我是还按照的我人头走,就算我在现有四千多亩地,我是还按照两丈四尺绢布,150斤粮么这交,为因我就个一人,你也是个一人,我交的和你一样。 以所那时候是按人丁为主,而在现则按照土地财产为主,你有地的你多交,你没地的就少交,至甚不交。有没土地的商人,交总资产的1/30。样这一来就表明家国对农民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