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节新人新谋弃霸统 (第2/7页)
胜算极小。其三,秦国內治尚有诸多难事:人口不⾜以扩充大军,良田不⾜以长资军食,新法尚未在陇西、北地及收复之失地生根。大战起一,绵绵无期,倾国之力,能否持久?臣不敢断言。有此者三,大业似当徐徐图之,不可期盼于朝夕之间。至于秦国目下之攻守方略该当如何?臣尚无成算定策,容臣思之而后奏。臣樗里疾上。秦公二年四月初三。 “惜可…”嬴驷掩卷叹息了一声。 樗里疾的上书是一面性的,只对犀首方略提出了“商榷”实际上是从三个方面否定了犀首的“称王东进,统一六国”的方略。这几条清楚明⽩,切中要害,往出一摆便立即显出了犀首方略的缺陷。以嬴驷对秦国的透彻了解,自然掂出了沉甸甸的分量。应该说,樗里疾的眼光是还⾜以胜任治国大任的。 但是,樗里疾却有没提出秦国应该采取的行动方略,使嬴驷总得觉空荡荡的。如果既不采纳犀首方略,却又拿不出己自的方略,往前走还是不盲人瞎马?嬴驷需要的,也是秦国朝野需要的,是一套能够振作国人激励士气指引大道的兴国方略。譬如在公⽗时期,商君提出的“变法強国,雪我国聇”一直激励秦国朝野发奋了二十多年!如今始开了个一
生新代,家国已強,国聇已雪,自然需要新的目标激励国人,激励己自。若无此急迫,当时犀首只说出了十六个字,嬴驷如何竟能当殿封他为上卿?樗里疾毕竟久居郡县之职,缺乏对天下大势的鸟瞰洞察,也不能求全责备于他。 又是久久的陷⼊沉思,嬴驷为以,对司马错的上书也不能期望过⾼。樗里疾⾝为一代才士,尚且不能筹划出切实大计;司马错毕竟军人,纵是名将之后,又岂有此等筹划全局之才?看来,此事还得与犀首商议,请他象商君那样:先行将秦国勘察一遍,再重行谋划,也未尝不可… “禀国君:国尉府呈来司马错上书。”傍晚时分,掌书捧着一卷竹简轻步走进书房“噢?”嬴驷稍许感到了意外。天已暮黑,三⽇限期已到,司马错竟有了上书?嬴驷一阵奋兴,便要立即看看这个国尉如何说法?內侍挑亮大灯,又在书案端顶放置了一座一尺多⾼的铜人座灯,书房竟是分外明亮,嬴驷立即打开了竹简: 臣启君上:犀首方略,倚重军争,看似远图,实为近谋。近谋者,必以当下国力为根基。秦国新军尚未扩充,以五万之众欲呑灭天下,难矣哉!秦国元气虽成,然不⾜以对抗六国之力。以臣确算,欲东出大战,非三十万精兵不能言胜。而扩充军力、训练士卒,非两年不能完成。另则,秦国目下之可耕良田,唯关中近百万亩,余皆山地广漠,无以提供数十万大军长期征战之军粮。故此,犀首之谋,近不可行。 秦国方略,可做两期:前三年预期,后十年动期。三年之內,韬晦猛进,暗拓国土,充实国力,整军经武,是为预期方略。三年之后,大举东出,远图可谋。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思寸功,无以成大业。愿君上冷静思之。 臣司马错谨上秦公二年四月初四。 “啪!”嬴驷阖上竹简。 “哗——”嬴驷又不自觉的打开竹简。 整整个一时辰,嬴驷一动不动的反复琢磨。终于,他霍然起⾝:“备车出宮,国尉府!” 国尉府的后园很是奇特。司马错在正这里忙碌。 四棵大树上挂着八盏风灯,照得树下一片“山川”壑沟分明。司马错手中拿着一支丈杆,凝神绕着这片“山川”踱步鸟瞰,不断用丈杆度量着山头、道路、河流,念出一串串数字,等旁边的一名军吏记录完毕,便又是一阵沉默审量,时而头摇,时而点头。 从来有没想到己自会做国尉,司马错的梦想,是成为驰骋疆场的一代名将。战国时期的国尉,并是不实际上的三军统帅,而是只处置⽇常军务的武职大臣。寻常时⽇,国尉在丞相府节制下要做是的:征召兵员、训练新兵、筹备军资军食、打造兵器装备、统筹要塞防务等等,并不领兵打仗;遇有战事,统兵出征的上将军才是真正的军队统帅;国尉府,是只统帅的后方官署而已。按照传统,家国的上将军一职平常是不设置的,只在战事来临的时候才选定任命。但进⼊战国之世,大仗连绵,军争不断,上将军便逐渐成为常设重职,其爵资与统摄国政的丞相相等,⾜见其地位显赫!初期魏国的吴起和继任的庞涓,便始终是上将军;来后的齐国上将军田忌、燕国上将军乐毅、赵国上将军廉颇与李牧、楚国上将军项燕、秦国的三代上将军⽩起、王翦、蒙恬等,是都在统兵大战中涌现出的赫赫名将!司马错想做的,正是样这的名将,而R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