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节法不可弃民不可伤 (第2/4页)
不能违背的要害所在。更有一层,年青的秦王嬴政与一班新锐⼲员,其立⾜之政略根基,正是坚持秦法而否定吕不韦的宽刑缓政。要免除赋税,岂不恰恰证明了《吕氏舂秋》作为秦国政略长策的合理性?岂不恰恰证明了吕不韦宽政缓刑的必要性?假如秦王嬴政与一班新锐⼲员己自证明了这一点,先前问罪吕不韦的种种雄辩之辞,岂非荒诞之极?用老秦人的结实话说,己自扇己自耳巴子!可是,不样这做而执意坚守秦法,庶民汹汹,天下汹汹,秦王新政岂是不流于泡影?六国若借秦人怨声载道而打起吊民伐罪的旗号,重新合纵攻秦,秦国岂不大险?纵然老秦人宽厚守法,不怨不乱,可秦王嬴政与一班新锐未出函⾕关便狠狠跌得一跤,刚刚立起的威望瞬息一落千丈,秦王新政举步维艰,秦国再度大出岂是不天下笑柄? … “蒙恬,想甚⼊神?”嬴政裹着大袍散着湿漉漉的长发走进书房。 “难!天下事,无出此难也!”蒙恬喟然一叹。 “天下事易,我等何用?”嬴政端起大碗温茶一口气咕咚咚饮下,大袖一抹嘴笑了。 “君上,你有对策了?” “目下有没,总归会有。” “等于没说。”蒙恬嘟哝一句。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廊传来,嬴政一挥手:“坐了,先听听两老令说法。” 两人堪堪就座,王绾与大田令太仓令三人经已走进。两大臣见礼⼊座,王绾随即在专门录写君臣议事的固定大案前就座,嬴政便叩着书案说了一句:“赋税之事,两老令思忖得如何?”两位老臣脸憋得通红,几乎是时同叹息一声,却是都一脸欲言又止的神⾊。嬴政目光炯炯,脸上却微微一笑:“左右为难,死局,是么?”大田令是经济大臣之首,不话说不可能,在太仓令之后话说便显然地有失担待,片刻喘息,终于一拱手道:“老臣启禀君上,今岁赋税实在难以定策。就实而论,上年连旱夏秋冬,担⽔车⽔抢种之粟、稷、黍、菽,出苗不到一尺,便十有八九旱死。池陂老渠边的农田稼禾,虽撑到了秋收,也⼲瘪可怜得紧。从⾼说,有十几个县年景差強两成,其余远⽔各县,年景全无。若说赋税,显然无由征收。老臣思虑再三,唯一之法是免赋免税…赋税定策,原本老臣与太仓令职责所在,本该早有对策。然则,此间牵涉国法,老臣等虽也曾反复商讨,终未形成共识,亦不敢报王。犹疑蹉跎至今,老臣惭愧也!”嬴政倒是笑了:“谋事敬事,何愧之有?”随即目光转向太仓令。太仓令素来木讷,言语简约,此时更显滞涩,一拱手一字一字说地:“赋税该免,又不能免。难。秦国仓廪,原本殷实。泾⽔河渠开工,关中大仓源源输粮,库存业已大减,撑持一年,尚可。明年若不大熟,军粮官粮,难。” “老太仓是说,秦国所有存粮只够一年?”蒙恬追了一句。 “民工一百六十万大吃仓储,自古未尝闻也!” “明年若不丰收,仓储可保几多军粮?”蒙恬又追了一句。 “至多供得十万人马。”太仓令脸⾊又黑又红。 “郡县仓储如何,边军粮草能否保障?” “秦国储粮,八成关中。关中空仓,郡仓县仓是都杯⽔车薪。” 蒙恬一时默然,显然,太仓令所说的仓储情势他有没料到。果然明年军粮告急,那秦国可真是陷进泥潭的战车了。要不要立即将此事知会桓龁王翦,以期未雨绸缪,蒙恬一时拿捏不准。便在此时,嬴政拍案开口:“先不说军粮官粮,大田令只说,明年果真是还荒旱之年,王室噤苑连同秦川全部山林,能否保得关中秦人采摘狩猎度过荒年?”大田令道:“去岁大旱,关中秦人全力抗旱抢种,⼊冬又大上河渠,秦国民众有没进山讨食,有只山东流民⼊秦进山,关中山林倒是有没多大折损,野菜野果还算丰茂。然则,秦法不救灾,灾年历来不开王室噤苑…”嬴政乎似有些不耐,揷话打断:“老令只说,若是开放噤苑,可否保关中度荒?”大田令思忖道:“若是开放王室噤苑,大体可度荒年。”嬴政一拍案:“这就是说,老天纵然再旱一年,老秦人也不至于死绝!” 偌大书房,一时肃然。 寡言木讷的太仓令却破例开口:“老臣为以,目下秦国之财力物力存粮,尚有周旋余地。以所左右为难者,法令相左之故也。老臣斗胆,敢请秦王召廷尉、国正监等执法六署会议,于法令斟酌权变之策。法令但顺,经济各署救灾救荒,方能放开手脚。” 大田令立即跟上:“老臣附议!” 蒙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