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佳人爱使诈_第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1/4页)

    第一章

    美释有一件非常自豪的事--她擅长烹饪!

    现在这个社会,懒惰的女孩子实在太多了,大家惟一会做的菜大概就是煎蛋。但美释却精通各国美食,从法国的蜗牛到日本的生鱼片,她都能有模有样地把它们端上餐桌,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何况,她并非寻常人家的女儿,她是公主,松原岛国的小鲍主。

    身为公主,本应养尊处优、娇贵无比,看见一只蟑螂都要大呼小叫。但美释却挽起袖子,每天亲自下厨,拿起菜刀追逐逃跑的母鸡,举着放大镜淘净米中的杂质,给鱼儿开膛剖肚…作为一个公主,这难道不是一件更加值得自豪的事?

    的确,美释很得意。

    当她听到宫中众人的交相称赞时,当她看到父王母后宠溺的目光时,当她看到报纸上关于她如潮的好评时,当男人们不约而同把她当成梦中情人时,她知道,自己能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主,只因为一件事--她擅长烹饪。

    她记得十二岁那年受香味的吸引来到厨房,在那位法国大厨的指导下,她做了一盘无花果烤火鸡,端到父王母后面前之后,煮菜,就成了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那盘无花果烤火鸡,模样不算好看,滋味也不见得很好,但父王和母后却露出万分惊奇的表情,而一旁的官员们也彷佛看到了外星人一般,神情更加夸张。他们没料到,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居然能做出这样复杂的菜,而且,这个小女孩还是一个公主。

    从那以后,美释的名声便传开了,人们昵称她为“美食公主”

    于是,她就爱上了烹饪,因为烹饪给她带来了声望。

    虽然,她也曾怀疑过,自己到底是热爱烹饪,还是热爱烹饪给她带来的声望。

    但她只能坚持下去,不让自己不爱。

    “他来了吗?他来了吗?”

    一看到静王妃走进来,美释便迫不急待地上前问。

    “陛下亲自发邀请函,他能不来吗?”静王妃轻摇团扇,不慌不忙地回答。

    “哪一个是他?”

    公主的卧室里,粉色墙上有一面巨大的计算机屏幕。此刻国宴厅中诸人的一举一动,都显现在上面。

    “最帅的那个东方男子,就是他。”

    美释不由得眼睛一亮。的确,静王妃这短短含糊的一句描述,就足以让她看到她想找的人。

    客厅中有许多帅气的东方男子,但“最帅”这个词,美释觉得,只有一个人配用。这个人,当然就是她盼望了好久的“他”

    除非,她与静王妃的审美观南辕北辙。

    但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静王妃这样与她情趣相投的朋友了。

    静王妃,是她父王最宠爱的妃子,也是宫中最有才华的女人。

    虽然二十一世纪盛行一夫一妻制,但松原岛国的男人,却可以光明正大地娶好几个妻子。

    既然国王的“花心”不可避免,那么不给国王的情妇名份,似乎有点不太人道。

    一夫多妻制,让相见恨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让私生子有了名正言顺的父亲,让糟糠之妻不必下堂…所以松原岛国的国王对自己的国家仍然实行这种制度,感到无比骄傲。

    静王妃是在五年前进宫的,她生于中国,长在日本,平时总穿著一身素雅柔软的和服,像朵淡淡的水莲花。

    她不会做菜,但很懂吃,能说出世界上每道菜的来历,并且知道哪些该咸哪些该淡。

    所以,美释跟她成了好朋友。就像写书的人需要一个读者,热爱烹饪的美释,也需要一个美食评论家。

    美释才不管这个漂亮的女人是不是她母后的情敌呢,反正连母后自己都懒得在乎了,她何必要在乎?

    于是,她就每日与静王妃泡在一起,两人无话不谈。

    而这样迫切地想见到“他”,也是因为不久前和静夫人的一次交谈…

    “静姨…”出于礼貌,她还是尊称只比她大六岁的静王妃为“姨”“为什么-对『吃』这样了解呀?”

    “因为我父亲是个很出名的美食评论家,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他周游列国,品尝各地美食。”一个月前,静王妃这样告诉她。

    “那么,这些年来,有没有让-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美释好奇地瞪大眼睛。

    “嗯…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没有,但印象最深的地方,却有一个。”静王妃思索良久,严肃地答。

    “是什么地方呀?”

    “金诚屋。”

    “金城武?”她记得好象有个什么国家的影星叫这个名字。

    “哈哈哈,”静王妃笑了“不是金城武,是金诚屋,台湾的一家饭店。”

    “那儿的东西很好吃吗?”

    “东西好吃倒在其次,主要是那儿让我见识到了中国菜的『博大精深』。”

    “哈哈哈,”这回轮到美释笑了“菜有什么博大精深可言?”

    “这是事后,我惟一能够想到的形容词。”静王妃意味深长地点点头。

    “事后?静姨,-遇到了什么事?”

    “我虽然生在中国,却在日本长大,说实话,我对日本的感情比对中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