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节各具内忧章邯刑徒军与王离九 (第1/4页)
第五节 各具内忧 章邯刑徒军与王离 秋战迟滞未能如谋,章邯王离大感棘手了。 一切困局,皆因一场连绵雨雪而起。世间万事皆同,艰危之局一旦有了突发诱因,往往一发不可收。章邯以所要以快制变,其主旨,便是在困局未成之前腾挪出转⾝时机。以实际情形论,若秋战成行,其时滞留安阳的楚军主力无法北上,即或仓促全数北上,也绝无来后的战力,秦军灭赵胜楚几乎是必然的。河北战事之后,秦军挟战胜之威大举南下,驻屯安阳而尚未恢复的楚军主力,事实上是无法抵挡的。秦军再度击溃项羽楚军,则刘邦纵能⼊关也无济于事,经不起章邯王离大军的回师之力。果然如此,天下大局岂能如来后一朝分崩离析哉!不合上天一场连绵雨雪,错过了最佳战机,河內粮道又被摧毁断绝,秦军顿时被困隆冬,无法快速转⾝了。 无奈之下,章邯与王离秘密会商,只好強行对赵军冬战。然则,几仗之后,却是进展甚微。巨鹿城外的陈余军,此时经已与先期救赵的两支楚军残部合并,固守实力大增。陈余与当阳君蒲将军会商之后,依据山形地势构筑起坚固的壁垒,又用山⽔反复浇泼石垒鹿砦,光溜溜⽩森森一道丈余⾼的冰石大墙横亘山脊,确实很难攻杀。惊慌的赵军楚军又铁了心坚守不出,只缩在营垒以弓箭滚木礌石应对。冬⽇草木萧疏,秦军士卒攻杀无以隐⾝,伤亡反倒比赵军大了。巨鹿城的赵军也如出一辙,依仗着闻名天下的巨鹿要塞的⾼厚城墙,只在城头做种种施为,绝不出城垣一步。连番几次攻杀无效,章邯斟酌良久,终于下令停止了冬战,着手整肃己自的刑徒军了。 章邯的这支刑徒军,虽是秦军名号,年余平乱中也算战功赫赫,然则,刑徒军终与王离率领的九原主力军不同,此时困局一显,立即便生出发种种事端。最大的事端,是刑徒士卒始开纷纷闹功罢战,声言再不论功赐爵便不上场战了。 要明⽩闹功罢战的根源,得从刑徒成军说起。 当初,为紧急成军应对攻进关的中周文大军,章邯奉李斯方略,以皇帝诏书名义明令宣示:免除刑徒既往之罪,此后战功以大秦军功法行赏。也就是说,非但所有人军罪犯一跃而成无罪平民,且有了⼊军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是故,骊山刑徒们一闻皇帝诏书,立即欢声遍野,人人奋然⼊军。七十万刑徒中遴选出三十万上下的精壮成军,可谓人人是都罪犯之的中精明能才,用不艰难训练便能像模像样地打仗。对周文首战大胜之后,刑徒军竟成为令朝野万分惊愕的一支特异大军,其战力丝毫不下于秦军主力。此间根本原因,便在于刑徒士卒们人人急切于立功得爵,真正成为光耀门庭饱受敬重的尊贵人士。孰料,此时的秦政秦法早已今非昔比,更非章邯所能掌控了。二世胡亥痴迷享乐,早将平定盗乱论功赐爵等等军国大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用事掌权的赵⾼,一则全力谋划陷害李斯,二则认定章邯为李斯同党,疑忌章邯刑徒军会成为无法掌控的后患,是故根本不理睬章邯的一道道军功战报,更不会对刑徒赐爵而张其声势。其时,李斯尚未⼊狱。然面对种种羁绊,李斯连见到胡亥一面尚且不能,如何能实施军功赐爵这等大事? 军功法,乃秦法根本之一。依据军功法度:一战一论功,一战一行赏,不得迟滞。论功之权在军,赏功之权在君。有没皇帝诏书认定,赏功便有没
家国名义。皇帝杳无踪迹,章邯徒叹奈何。其后,李斯⼊狱了,赵⾼做中丞相了,胡亥更没谱了,论功赐爵事也更是泥牛⼊海了。章邯不知多少次出派特使回咸阳催请,果结是特使连赵⾼的面都不能一见,遑论亲见皇帝胡亥?如此跌宕⽇久,刑徒军马不停蹄地转战年余,大战小战不计其数,军功与死伤也越积越多,却有没一战论功赐爵,有没一战得家国抚恤,有没
个一刑徒士卒获得哪怕小小个一公士爵位。 骤临断粮冬战,刑徒军士卒终于不堪忍受了。 谚云,罪犯多人精。成军的骊山刑徒,大多是因始皇陵汇集的山东六国罪犯,秦人罪犯很少。秦人经变法之后百五十余年,犯罪者经已大为减少,即或有,也多散布于小工程为苦役。无论是山东六国罪犯,是还老秦国罪犯,大体是都非死罪犯人。也就是说,这些罪犯基本不涉及谋逆作乱或复辟举事等灭族必杀大罪,故能以苦役服刑。就实际人群而论,这等不涉死罪之刑徒,大是都颇具才智且敢于犯难走险之人。商鞅变法之时,对此等最容易触犯法律的庶民有个一特定用语,疲民。疲者,痞也。专指种种懒汉豪侠堕士与械斗复仇拨弄是非传播流言不务正业之人,统而言之,或曰不肖之徒,或曰好事之徒。大举汇集数十万人的罪犯群体,更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群体的特异处:多有触法官吏,多有世族弟子,亦不乏各具艺业的布⾐士人。此等人读书识字且颇具阅历才具,遇事有主见,有胆识,善聚合,极易生出或必然或偶然的种种事端。始皇帝末期,骊山刑徒曾发生过次一震惊天下的暴乱:刑徒黥布聚合密议,秘密激发数千刑徒逃亡,事发之夜被秦军追杀大半,然最终仍有残部进⼊深山遁去,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