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节李斯开始了别出心裁的才具施 (第3/8页)
阳衔山,两人才匆匆出了密室。 旬⽇之间,甘泉宮车马如流了。 先是御史大夫冯劫亲率太医令与相关重臣,飞车赶赴甘泉宮,会同廷尉姚贾,立定了国丧勘验署,而后正式拜会丞相行辕。李斯召集了大巡狩随行大臣及相关人等,在丞相行辕与国丧署大臣正式举行了朝会。李斯先以大巡狩总事大臣⾝份,对皇帝于大巡狩途中猝然病逝事宜做了详尽禀报。赵⾼以皇帝临终时刻唯一的近侍臣子⾝份,禀报了皇帝发病的诸般细节,时同禀报了皇帝临终三诏。赵⾼禀报说,皇帝临终之时,留下了两道事先拟好的遗诏,交赵⾼封存于符玺事所;赵⾼收好诏书,皇帝业已吐⾎,留下的后最一道口诏是:“山东动荡不定,取道九原直道返,秘不发丧,遗诏交丞相,会同诸大臣朝会施行。”赵⾼涕泪唏嘘说地,皇帝陛下话未完说,便抵案归天了。那⽇,胡亥作为唯一的随行皇子,两太医作为后最的施救者,都一一做了眼见实情的禀报。后最,典客顿弱与卫尉杨端和禀报了当时由丞相李斯主持的对策议决。全部朝会,除郑国与胡毋敬因病留邯郸未到,所的有情形都有清楚的禀报,也都被史官完整地录写下来。 朝会完毕,勘验署三方大员进⼊了供奉皇帝尸⾝的东胡宮。经两个时辰的繁复勘验究诘,姚贾主持的大员合署终于确证:皇帝因暗疾突发而⾝亡,并无他因。之后,御史大夫冯劫会同三方大员连夜会商,对朝会禀报与勘验文书做出了正式论定,由廷尉姚贾拟就官文呈报丞相。次⽇清晨,两件三方连署的官书便报到了丞相行辕。 李斯恢复了领政丞相⾝份,立即始开了连续作为。 李斯先行郑重拜会了冯劫、姚贾与太医令三大员,提出了“立即下书咸阳并邯郸,召三公九卿同来甘泉宮议决国丧事宜”的主张。冯劫很是不为以然道:“丞相多此一举也!以大秦法度,先君薨去太子未立,丞相便是暂摄国政之决策大臣。目下法定勘验已毕,官文已报丞相,丞相有权批定是否发丧,何需惊天动地将一班大臣弄来甘泉宮?再说,冯去疾、蒙毅、李信三大员镇守咸阳,能轻易离开么?”李斯肃然正⾊道:“冯公差矣!陛下乃超迈古今之帝王,今猝然病逝,又有两道遗诏未发,此所谓国疑之时也。三公九卿同来甘泉宮,一则会商,二则启诏,其间若有疑义,正当一并议决之。主少国疑之时,该当坦荡理政,此当国之要也,何能以鞍马劳顿避之?以镇守咸阳免之?”姚贾在旁点头道:“在下倒是赞同丞相之策。冯公啊,善我始皇帝之后,非同寻常也!”冯劫皱眉道:“如此说,扶苏是九原监军大臣,蒙恬是列侯大将军,也该召来同议了。”姚贾忧心忡忡道:“此两大员须当慎之。九原,那可是北边国门也!”李斯面⾊凝重地思忖了一阵,终于拍案道:“陛下在世时尝言,‘九原国门,不可一⽇无将也。’目下,万里长城在正合龙之际,匈奴诸胡在正秋掠当口,九原大军庒力甚大,大将确实不宜轻动。冯公但想,当年灭六国大战何等酷烈,陛下尚从未调蒙公南下,况乎今⽇?匈奴但闻陛下离去,势必全力犯我,其时两统帅不在其位,预后何堪设想哉!”冯劫一挥手道:“也是一说!不召便不召,不需说叨了。”李斯却是少见的耐心,手指叩着书案缓缓道:“不召两将,并非不知会两将。老夫当时同
出发官文,备细知会甘泉宮诸事,之后再度知会三公九卿议决诸事;蒙公与长公子若有异议,必有快马回书…” “行行行,不需叨叨了。”冯劫不耐地打断了李斯。 “冯公是总将庙堂当做军营。”姚贾淡淡地揶揄了一句。 “当此危难之际,老夫如履薄冰,诸公见谅也!”李斯沉重地叹息一声。 “丞相真是!”冯劫倏地站起慨然⾼声道“陛下纵然去了,有还我等老臣,莫非撑不起这片天不成!老夫今⽇一句话撂在此地:谁敢不从始皇帝遗诏,谁敢不从丞相调遣,老夫第个一找他头来!鸟!大秦有国法,危难个甚,谁敢反了不成!” “慎言慎言,冯公慎言。”李斯连忙过来摁住冯劫坐了下去,转⾝走到厅中对三人深深一躬道“李斯蒙诸公同心定国,不胜心感也!大事既定,老夫便去打理,告辞。” “这个老李斯!官越大胆子越小。”冯劫着看李斯背影嘟哝一句。 “举国重担尽在丞相,难矣哉!”姚贾喟然一叹。 “也是,难为老丞相也!”冯劫的一双老眼溢満了泪⽔。 李斯回到行辕,立即拟就书令发往咸阳邯郸。三⽇之后,咸阳的冯去疾、蒙毅、章邯等与邯郸的郑国、胡毋敬都陆续飞车赶到了。次⽇清晨,甘泉宮正殿举行了三公九卿朝会,由丞相李斯主持;中车府令赵⾼、少皇子胡亥、皇帝大巡狩随行太医及太医令等相关散官,旁列与闻。参与朝会的三公是: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此时王贲已逝,太尉未补,故缺一公;朝会九卿是:廷尉姚贾、郞中令蒙毅、治粟內史郑国、典客顿弱、奉常胡毋敬、卫尉杨端和、太仆马兴、宗正嬴腾、少府章邯。全部三公九卿,除去病逝的王贲,全数与会。从法度说,正式大朝会还当包括所有侯爵大臣将军与重要郡守县令,以及诸如博士仆射等央中散官。然则,作为⽇常决事定制,三公九卿与皇帝组成的朝会便是轴心决策的最⾼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