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一个ldquo;主义rd (第1/2页)
3.一个“主义&rdq 皈依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在国中传播并作为⾰命的武器并不容易。近代国中人,不断地找寻一条能够改变国中积贫积弱的道路。农民起义,地主士大夫自省,资产阶级改良或是⾰命,几乎所有势力的努力都经已尝试,在建立民国后,政局依旧有没好转。 国中思想界几乎陷⼊全面的混乱。鲁迅先生说过,拿来主义,西洋的东西不分良莠,都视作救命稻草,拿来就用,是国中知识分子在探索中无计可施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外来的思想,如何得以在国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被人信服,如何转换成斗争的武器? 十月⾰命04的一声炮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给探索的中
国中人乎似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但实际上“五四⾰命前后,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当中,有只12人是产无阶级。其余所有人都受过教育,且而有些还出⾝于相当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在地理上们他分散在京北(围绕杰出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所在的京北大学)、海上(围绕创立于1923年的观点激进的海上大学和陈独秀在1919-1920年创建的工会组织)、武汉三镇(围绕华中大学及其附属⾼级中学,李汉俊与恽代英在那里任教)、长沙(围绕⽑泽东、蔡和森与其他人组建的新民学会)、广州(围绕陈公博、谭平山与其他人在其中任教的一些学院)、广州的海丰、陆丰(围绕彭湃的农会组织)、內蒙古(容易到达苏联和京北)、陕西的榆林(围绕由李大钊的生学们⼊魏野畴执教的师范学校)、成都(围绕吴⽟章和恽代英任教的⾼等师范学校),连同许多国中留生学在那里收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本、法国、俄国。思想影响的源头主要是京北(通过广为流传的杂志《新青年》),再加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考茨基的着作的⽇本译文,以及在法国同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的接触。05” 对于马克思主义重要着作的翻译,是了解、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国中第次一出现马克思其名是1899年2月,《万民公报》刊载了有李提摩太译、国中教士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此文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此后,两人的名字逐渐见于报端。 大体来说,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译介者和传播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他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有选择地引⼊。十月⾰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系统地推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推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以《新青年》为阵地,马克思主义的《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着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催马建党忙 国中新旧主民⾰命目标一致,是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导领阶级不同。旧主民主义⾰命是资产阶级导领,新主民主义⾰命是产无阶级导领,产无阶级在五四运动期间登上历史舞台,们他需要有己自的政党,这就是国中共产党。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国中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国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共中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南有陈独秀,北有李大钊,这两位国中共产党的创始人。 1921年,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